绿建筑评估指标适用性之研究——以台湾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6-11-06来源:花都集团
绿建筑评估制度的实施,将过去建筑物设计时法规所考虑的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及增进市容观瞻之层面,建立起通往符合环保、生态与永续利用观点的桥梁。而国内对于绿建筑评估制度的施行尚属起步阶段,许多执行细节及各评估指标的适用情形,都极需建立起相关研究基础,故本研究以实际通过绿建筑审查案件为研究对象,来了解目前之绿建筑评估九大指标适用情形。 本研究系以一整年(2004年)度通过绿建筑审查案件作为研究对象,所要分析探讨之内容主要为二大部分。其一为透过送审通过每指针之细部数据及数据,来了解每一通过案及优良案例于各指标所应... 绿建筑评估制度的实施,将过去建筑物设计时法规所考虑的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及增进市容观瞻之层面,建立起通往符合环保、生态与永续利用观点的桥梁。而国内对于绿建筑评估制度的施行尚属起步阶段,许多执行细节及各评估指标的适用情形,都极需建立起相关研究基础,故本研究以实际通过绿建筑审查案件为研究对象,来了解目前之绿建筑评估九大指标适用情形。 本研究系以一整年(2004年)度通过绿建筑审查案件作为研究对象,所要分析探讨之内容主要为二大部分。其一为透过送审通过每指针之细部数据及数据,来了解每一通过案及优良案例于各指标所应用之绿建筑手法,并从数据中得知各指针实际的适用状况;另一则为,将各案于每一指标之设计值利用统计直方图作一组距分布分析,来得知通过案在各指标之设计值分布情形,并据以提出未来绿建筑评估系统之综合评分及分级上建议。就如同目前先进国家之评估系统如美国LEED、英国BREEAM及日本的CASBEE等,其评分认证方式乃采取综合评分及分级制,来区分每一绿建筑案例的差异程度;而台湾地区现所实行之合格认证方式,乃为最低标准合格制,并无法分辨合格通过案例在绿建筑上的表现水平。 另有关应用绿建筑手法方面,其结果如下: (一) 生物多样性指标应用小生物栖地手法比重最高;但最欠缺土壤生态手法(二) 绿化量指标以疏植阔叶大乔木所占比例与密度,有效的影响本指标值高低(三) 基地保水指针以Q1 绿地、被覆地或草沟之保水量应用比例最多;利用Q4地面贮集渗透设计可有效的超越本指标基准值。 (四) 日常节能指标在空调节能EAC方面,主机容量设计ACsc/ACs 超量设计严重。 (五)CO<,2>减量指标各因子之应用较为平均;其中,以轻量化因子(wi)使用比例最高。 (六)废弃物减量指标主要手法为PIe工程不平衡土方比例及PIa施工空气污染比例。 (七)室内环境指标主要得分比重为通风换气环境;在室内建材装修之绿建材使用比例仍有待提升。 (八)水资源指标有大耗水情形而需作弥补措施之比例过高。 (九)污水垃圾改善指标指标以一般生活杂排水纳入污水系统及具资源垃圾分类之比例最高。
目录概览
目录概览 绿建筑评估指标适用性之研究——以台湾地区为例 目次
封面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表目录、图目录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及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第1章绪论
1-1前言
1-2研究动机与目的
1-3研究范围与内容
1-4相关文献回顾
1-5研究方法与流程
+第2章台湾省绿建筑评估指标发展概况
2-1台湾省绿建筑发展概述
2-2国内外重要之绿建筑评估系统
2-3国内外建筑评估系统比较
2-4台湾地区绿建筑评估制度发展现况
2-5绿建筑标章制度过去执行情形
2-6小结
+第3章评估指标应用手法解析
+3-1各项指标通过数量统计与通过情形
3-1-1、各项指标通过数量统计
3-1-2、各指标通过情形:
+3-2生物多样性指标应用手法解析
3-2-1生物多样性指标说明
3-2-2生物多样性指标应用手法解析
3-3绿化量指标应用手法解析
3-4基地保水指针应用手法解析
3-5日常节能指标应用手法解析
+3-6 CO2减量指标应用手法解析
3-6-1 CO2减量指标应用手法解析
3-6-2 CO2减量指标应用解析综合结论
3-7小结
+第4章设计值分布分析及评分分级探讨
4-1应用方法
4-2绿化量指标设计值分布分析
4-3基地保水指针设计值分布分析
4-4日常节能指标设计值分布分析
4-5 CO2减量指标设计值分布分析
4-6废弃物减量指标设计值分布分析
4-7室内环境指标设计值分布分析
4-8水资源指标设计值分布分析
4-9污水垃圾改善指标设计值分布分析
4-10各指标设计值相关统计数值
4-11综合评分与分级制初探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