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以某建材企业为例
发布时间:2016-11-01来源:花都集团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管理实践,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不顾道义损害利益相关方利益的现象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例如SA8000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社会责任指引(IS(O)26000)》的推出都是促进社会责任实践的代表性范例。同时,企业也越来越深的认识到,除了满足股东、顾客、员工、投资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外,满足原住民、非政府组织、环保机构等社会各界利益相关方诉求,将企业建设成为各方价值共创平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全新...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管理实践,自出现以来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不顾道义损害利益相关方利益的现象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例如SA8000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社会责任指引(IS(O)26000)》的推出都是促进社会责任实践的代表性范例。同时,企业也越来越深的认识到,除了满足股东、顾客、员工、投资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外,满足原住民、非政府组织、环保机构等社会各界利益相关方诉求,将企业建设成为各方价值共创平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全新的价值理念已经改变了企业发展的外在环境,也改变了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声日益强烈,也进一步迫使管理科学界日益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发展状况,期望以严谨准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以科学可靠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指导,他们不知如何识别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不知如何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己)成为管理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总结和归纳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成果,理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基本框架;总结和归纳国内外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成果,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关系,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在借鉴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和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界定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本文将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过持续创新,有效配置资源,将追求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和维护员工权益、带动区域发展和共建和谐社区相结合,使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持续获得满足的能力。
本文进一步厘清了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评价体系设立的原则,分析了建材行业特点,并对建材行业利益相关方逐一进行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具备的运营管理能力、资产经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管控能力、人才培育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六大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还探讨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并对研究做出展望。
目录概览
本文首先总结和归纳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成果,理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基本框架;总结和归纳国内外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成果,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关系,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在借鉴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和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界定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本文将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界定为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过持续创新,有效配置资源,将追求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和维护员工权益、带动区域发展和共建和谐社区相结合,使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持续获得满足的能力。
本文进一步厘清了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评价体系设立的原则,分析了建材行业特点,并对建材行业利益相关方逐一进行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具备的运营管理能力、资产经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管控能力、人才培育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六大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还探讨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并对研究做出展望。
目录概览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以某建材企业为例 目次
封面
声明
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评价
2.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评价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2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的框架
3.3 指标说明
+第4章 结论
4.1 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